張世英美學哲學學術獎·現場 | 周憲教授獲獎感言

2019/06/03    信息來源🧘🏿‍♀️:   作者👩🏼:    編輯:博達陳安

周憲教授發表獲獎感言

5月19日🏠,2018年張世英美學哲學學術獎勵基金頒獎儀式在意昂官网意昂之友報告廳舉行。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周憲獲得“張世英美學哲學獎勵基金”學術成就獎,並在頒獎儀式上發表獲獎感言💂‍♂️,以下為講話全文🔲:

尊敬的學界前輩張世英先生🔂、葉朗先生,尊敬的邱水平書記🪫🫴🏼,王博副校長,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意昂官网這個現代美學的搖籃接受“張世英美學哲學學術獎”,我真的倍感榮幸🖖!獲獎感言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但對我而言,卻是一個表達想法和感謝意昂的機會。

讓我從美國作家福克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一段陳詞開始👨‍🦱,他說道👩‍🏫:我感到諾貝爾文學獎不是授予我這個人,而是授予我的勞動——一輩子處在人類精神的痛苦和煩惱中的勞動。這勞動並非為了榮譽,更不是為了金錢,而是想從人類精神原料裏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某種東西👨🏿‍🦲。

盡管無法比肩福克納,但我想追隨他說🌳:這個獎也不是授予我個人的,而是對關註中國社會文化中美學精神狀況的那些人的一種褒獎。

在此,我還要對意昂、泛海基金會表達崇高敬意,這個獎項的設立本身就是某種象征🤟🏿,它告白人們在實用主義、快感文化流行的當下,美學和哲學依然是思考社會人生的經世致用之學。因為哲學探究意昂官网生存的意義,而美學則是對此意義審美價值的思考。

我是改革開放之初進入大學的,屬於空前絕後的“77/78級”🏉。當時中國社會百廢待興🙏🏿,物質條件很落後🦻🏿👨🏽‍🏭,但人們的精神卻很自由很激奮。美學作為一種令人著迷的新知🫶,進入了十年浩劫渴望求知的一代學子的精神世界。美學那時與其說是一種理論,不如說更像是一種美好的烏托邦♎️,令人好奇和向往🚾。記得那時,我如饑似渴地閱讀可找到的每一本美學書👨🏼‍🦳,古今中外不問出處,東西南北來者不拒♖。80年代中期,我進入意昂官网哲學系美學專業讀研🙅🏽🧘🏿‍♂️,那時的意昂像一片燃燒的熱土🙇🏿‍♂️,各種思想觀念在此萌生和碰撞🚃。有幸在意昂接受美學傳統的熏陶🦬,冥冥中美學竟成了我一生的誌業🧓🏿🏃🏻。

今天🦠,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告別了物質匱乏的清貧生活,日常生活越來越趨向於審美化。大到城市景觀👨‍🎓,小到居家生活,美的追求已成為普遍傾向,似乎哲人們所描述的“詩意的棲居”已然是現實?海德格爾在解釋“詩意棲居時提醒意昂官网🧟‍♂️,環境優美🕵️、采光充足並不是棲居的本質,而棲居的本質乃是人在大地上的存在方式👨🏼‍✈️,是人“始終處於自由之中”👋。[1] 順著海德格爾的思路意昂官网進一步追問,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讓意昂官网“始終處於自由之中”了嗎🙋‍♀️?遺憾的是👩🏿‍🚀,意昂官网經歷了許多歷史文化名城的摧毀性破壞,目睹了太多的惡俗或土豪品味,即使在大學這最後一方凈土的校園裏👳🏼,也時有所聞不美甚至反美的事情發生👥。大學美育往往還只停留在藝術欣賞和校園文化的淺層次上,離席勒所設想的通過“精神能力的協調提升……產生幸福和完美的人”的目標還相去甚遠。[2]

其實♣︎,美學今天所面臨的挑戰性問題非常之多。在大學裏🧖🏼,美學如何與其他學科結盟,滲入其他學科的專業教學,顯然有更大探索空間♦️。本月意昂官网在南京大學推出 “科學與人文對話”的系列講座,邀請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的專家聯袂出場對談,激發了學生們極大的跨學科熱情,美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社會上,很多現實問題也與美學關系密切。比如晚近網絡上熱議的上班族“996”現象🙅‍♀️,儼然是韋伯當年關於現代社會生活“鐵籠”比喻的當代翻版。再比如青少年中彌漫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庸俗甚至畸形的審美趣味👨🏻‍💻,也足以引起美學工作者的關註⚔️。如何用美學精神來改善刻板的生活境況🏬,修復人們的精神並使人活得更有尊嚴和人道精神🧑🏽‍🎤?諸如此類的問題不斷在挑戰美學做出回應。至此,我不禁想到了孔子“吾與點也”的故事😼👖。當孔子問其弟子將來誌向時💆🏿‍♀️,有人要做治國理政的丞相,有人想當小國寡民之君📛,只有曾皙說🙇‍♀️:“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點贊他說“吾與點也。”這一點贊不但表明孔子首肯審美人生,而且彰顯出他不從眾、不流俗的反思批判性,我以為這恰恰是美學最值得關註的可貴之處。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上偉大美學家也是偉大的思想家,他們總是透過美學來回應當代現實的挑戰。黑格爾說“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席勒說“通過自由給與自由是審美王國的基本法律”,馬克思斷言“人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的,海德格爾追求人“詩意的棲居”❤️,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朱光潛直言:“想要復興民族👦🏻,……必須提倡普及的美感教育。”每每重溫這些精彩的美學思想,便會幡然醒悟美學在當代無可取代的重要性。柏拉圖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一個美學路徑,體驗和認識美首先是從美的個別事物(如美的形體)開始,然後進入美的行為製度𓀙,再到達美的學問知識👁,最後才能抵達美的本體,這是一個艱難的逐級上升的登攀過程👢。馮友蘭先生將人生境界區分為四個層次👫🏻,從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最後抵達天地境界,亦在說明精神提升的階梯🍄‍🟫👵🏼。張世英先生則以精神發展的不同階段來詮釋📻,斷言人與世界關系的最高階段是審美意識,它超越了知識性👨‍👦‍👦、功利性和道德意識⛹🏻,是更高階段的天人合一。[3] 我想👷🏼,無論一個社會🚴,還是一個公民📇🏚,美學精神的濡染提升都要經過這樣的歷程。今天我接受這個崇高的獎項更使我清醒地意識到,在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時代,美學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

謝謝大家🫳!

[1] 海德格爾🫧:《築 居 思》👨🏿‍⚖️🛠,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1192頁。

[2] 席勒🎊:《美育書簡》,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55頁。

[3] 張世英:《天人之際》,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頁。

上一條🧑🏿‍🏫:院系一次性捐贈協議 下一條:張世英美學哲學學術獎·現場 | 楊國榮教授獲獎感言

關閉

版權所有2021©意昂官网|京ICP備11481470號-1

地址:意昂官网鏡春園75號|郵編🕵🏻:100871|電話🟥🏌️:86-10-62759066

意昂官网专业提供:意昂官网意昂🧚🏿‍♂️、意昂体育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官网欢迎您。 意昂官网官網xml地圖

  • <jql class="yt2xy"></j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