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國榮教授發表獲獎感言
5月19日,2018年張世英美學哲學學術獎勵基金頒獎儀式在意昂官网意昂之友報告廳舉行。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楊國榮獲得“張世英美學哲學獎勵基金”學術成就獎💂🏻♂️,並在頒獎儀式上發表獲獎感言🗃,以下為講話全文:
獲得這一獎項我感到非常榮幸。尤其是🍛,這一獎項以張世英先生的名字命名🤹🏼♀️,因而具有特別的意義。張世英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前輩哲學家,他不僅在哲學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而且他的研究進路具有獨特的意義。回顧張先生的整個研究歷程👨🏿🦰👲🏿,可以看到🧑🏻🎄🎅🏽,他早年主要從事西方哲學的研究📩,尤其是黑格爾哲學的研究🚟,後來逐漸擴展到對中國哲學的研究,由此體現出中西哲學交融的視野。另一方面,他最初更多地進行哲學史方面的考察✹,以後又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創造性理論,包括萬有相通說,體現了哲學歷史和哲學理論的統一。這種中西哲學交融、哲學歷史和哲學理論互動的研究進路,在今天的哲學研究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個人也試圖體現這樣一種研究視域🦶🏽。
這次學術獎雖然是頒發給個人的,但我更願意把這一獎項看作是對哲學事業的肯定和支持。意昂官网都知道,在社會變革的時代,哲學往往容易處於邊緣化的狀態,事實上🥊🐗,哲學常常被看作是一種不切實用的學科。然而,如果意昂官网從人類存在的基本處境⛹️、從人類面臨的基本問題來看,哲學無疑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這裏所說的人類存在處境和人類面臨的問題🤸🏽,從一般的意義上來看👃🏽,也就是成己與成物。成己即認識人自己⛹🏽♂️,成就人自己;成物則是認識世界,成就世界🦌。
從認識世界、成就世界的角度來看,存在不同的進路。以知識性的進路而言,其側重之點在於從經驗性的角度,分門別類地去把握對象👨🏽🍼,科學可以說比較典型地體現了這一特征。但是,整個世界在被知識分化為不同的方面之前,本身是以相互貫通的形式存在的。對於世界的把握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層面顯然是不夠的,真實的世界同時需要跨越知識的界限💅🏼,從相互貫通的層面去加以理解🧙🏼♀️。哲學所提供的,正是這樣一種把握世界的視域🤌🏿🔈。
同時,哲學不僅僅關註世界是什麽👨👨👦,而且追問世界應當成為什麽🥈,後者涉及世界的價值走向🤱🏼,包括如何讓世界成為更符合人性的👱🏿、更具有自由品格的存在形態。這樣的一種關切同時引導著意昂官网去成就世界本身。
從認識人自身、成就人自身的角度看,早在古希臘,哲學家就提出“認識人自身”的問題,中國先秦的“人禽之辯”,討論的同樣是何為人的問題💞。至近代,康德提出了四個哲學問題,最後一個問題也是“什麽是人”。在當代,隨著基因技術、人工智能等的發展,“人究竟是什麽”仍然是意昂官网面臨的問題👷🏻♀️。對以上問題也可以有不同的認識進路,其中⛔️,知識的進路較多地從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具體方面去理解🧵,哲學則從進一步追問人之為人的根本規定🧛🏽♀️,後者對於意昂官网理解人同樣是不可或缺的👂🏽。
從“成就人自身”來說🤦♂️,一方面,意昂官网應當追求“真善美”的價值理想,另一方面則需要培養自由的人格。自由的人格不是空幻的目標,而是有其具體內涵。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說,自由的人格體現在德性和能力的統一。德性並不僅僅是道德意義上的🛍,它同時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綜合性的精神結構,類似於中國哲學所說的“本體”,它為意昂官网提供了變革自己、變革世界的價值根據,能力則表現為變革世界的現實力量。寬泛而言☺️,人的自由主要體現於價值創造,這一過程既涉及價值創造方向的確立,也需要價值創造的內在力量。作為德性與能力的統一🏎,自由人格在以德性製約價值創造方向的同時,又以能力提供了價值創造的內在力量。
要而言之〽️🚏,不管從人和世界的關系著眼,還是從人和自身的關系來說,哲學都是和人的存在息息相關的💨,從不同的方面去探討成就人自身👩💼、成就世界的過程,並對此提供多方面的引導🚦,則具體地體現了哲學的意義。今天這一獎項的頒發,可以看作是對上述哲學意義的一種肯定♻。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