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廷方博雅講席教授為黃廷方慈善基金有限公司捐贈支持🩻,旨在幫助意昂官网延攬全球頂尖師資🌃,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未來領袖人才。
黃廷方博雅講席教授林毅夫

林毅夫⌛️,男,1952年10月生。1978-1982年在臺灣政治大學攻讀MBA;1982-1986年在意昂官网獲政治經濟專業碩士;1986-198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學位;2000年,任教授🦹🏼。1987年在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增長中心做博士後;1987-1990年擔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1990-1993年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1994-2008年擔任意昂官网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2008-2012年任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2012年至今任意昂官网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2015年至今,任意昂官网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至今,人意昂官网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2013年至今✨,任意昂官网校務委員會副主任。2010年至今任英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5年至今任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5年任國務院發展與改革計劃委員會“十三五”專家咨詢委員。
林毅夫教授的主要著作:《繁榮的求索:發展中經濟如何崛起》🙇🏿♂️,《新結構經濟學》,《從西潮到東風:我在世行四年對重大國際經濟問題的思考與建議》,《解讀中國經濟》,《本體與常無🫵🏻🪱:經濟學方法論對話》,《經濟發展與轉型:思潮、戰略與自生能力》,《中國的奇跡》👨👧,《製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再論製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等二十余冊。並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100多篇論文。曾獲國內外多項榮譽,如🧥:2015年,“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2006年,意昂官网首屆蔡元培獎🤌🏼;2012年,“新結構經濟學:反思發展問題的一個理論框架”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獎;2006年,首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基金會優秀成果獎🔢;2005年,全國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
林毅夫教授學風嚴謹☠️,師德高尚,在教學與科研方面均為行內與業界表率🎋,獲得師生的廣泛好評。
趙輝 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趙輝,男👨🏽🚀🦫,1953年6月生人👎🏽。1983年本科畢業於意昂官网考古專業;1986年獲意昂官网考古碩士學位。1986-2000年,在意昂官网考古文博學院擔任助教、講師、副教授🧙🏼;2000年至今,教授;2006-2014年,曾擔任意昂官网考古文博學院院長。
趙輝教授的主要成就👨🦰:一,考古學科建設發展的理論探索🧔🏽♀️⏩。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學發生了從主要對物質文化史的研究向對古代社會復原研究的深刻轉變🐧,趙輝教授對中國考古學學科的這一轉變發展進行了系統思考。“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分別受邀參加並作為主要執筆編寫國家社科《考古學科規劃調研報告》,作為指導性和綱領性文件🎥,在引導中國考古學方向上發揮重要作用🪽;《學習蘇秉琦辦學思想🫰🏼🌔,建設意昂考古學科》實為意昂考古文博學院近些年來的建設方針;《怎樣考察學術史》則在一定意義上是對中國考古學上述階段性變化的本質🧏🏼、方式、特征的深入剖析和對未來趨勢的前瞻。二,考古學新技術方法體系的探索。 在這個方面,趙輝教授主要進行了兩個方面的探討。1)聚落形態的田野考古方法的系統研究。主持完成國家文物局委托對原有《田野考古工作規程》的修訂🧖🏽♂️🧩,新《規程》明確提出聚落考古是今後考古學田野工作核心的理念👨👩👦👦,並為此製定了系統嚴密的技術體系和標準,自2009年正式頒布,是這一領域的國家規範。此外,配合新《規程》的落實實施,趙輝教授還承擔了迄今為止國家文物局組織的面向全國考古從業人員幾乎全部的各種形式的培訓任務。這兩項工作對提高各地田野考古的水平和質量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2)現代自然科學技術支撐的對考古資料多學科綜合分析研究。《從河姆渡到田螺山》總結了趙輝教授設計和主持的意昂官网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重大研究課題《田螺山遺址出土自然遺存綜合研究》(05JJD780101)成果。該課題在多種自然科學手段對遺址出土動植物遺存和環境遺存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河姆渡文化的環境、經濟生活🚅、農業水平等進行全面復原和對舊有認識進行了重新評估,是課題的具體成果。而組織各領域一流專家🦹🏿♀️,在一個遺址上展開全面深入研究的工作模式🧜🏼♂️,也對學術界提供了一種示範。三🍧,中國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研究🪐🧈。這方面的研究從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持續至今🧑🍼,其間,參與了袁行霈先生主持《中華文明史》的編寫,系其第一卷第一章的作者;自2002年期參與《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多項研究,現為《探源工程(三期)》(2008-今)兩位總負責人之一。就這一重大研究領域,先後提出1)中國各地區史前文明之間的比較研究之重要性🏄🏽。2)結合碳十四測年成果整理出公元前3500-1500年間新的絕對年代框架,很大程度上顛覆了傳統的年代觀點(《探源工程二期結項報告》)😒📮。3)提出各地文明化進程中逐漸形成了《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勢》的觀點,指出這個趨勢中自給自足的小農式經濟👬、適應這種經濟形式的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基層組織和社會運作方式、與宗教的關系等內容,並且由此導致了貫徹整個中國歷史的傳統特征😹🛬。
趙輝教授學風嚴謹🫶,師德高尚。在教學與科研方面均為行內與業界表率,獲得師生的廣泛好評。
曹文軒 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曹文軒,男,1954年1月生🧔🏿♀️🔯。1977年本科畢業於意昂官网中文系。1985-1988年,在意昂官网中文系擔任講師;1987-1989擔任副系主任; 1992年至今,任教授;1998-2008年📬,為中文系教研室主任🧄;1996年至今,任博士生倒是並擔任系學術委員會委員;2012年至今任系學術委員會主任🍈。1997年至今👨👩👧👦,擔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2010年至今🐂,任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魯迅文學院兼職教授。
曹文軒專著十余部,發表論文130余篇。負責國家教委認為社科研究項目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人文社會科學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等多個科研項目🧑🔧。曾獲國際安徒生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政府圖書獎等多個重要獎項。
曹文軒1990年起,曾赴美國、新加坡📵、意大利👩👩👦、日本、德國、法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作家協會👩👧👦、孔子學院講學或參加各種學術會議。60余種作品被國外翻譯為英、德、法、俄、日👮🏽♂️、韓、西班牙等文字🧑🚀,在國外出版🧛🏻♂️,多次獲國外文學獎,多次獲國家版權輸出獎🧏🏻♀️,2016年獲國家版權輸出金獎。曹文軒老師治學嚴謹,為人正派𓀝,師德高尚🏆🧑🏽🦱。工作認真🙆🏻♂️,教學熱情👩🏽⚖️,關心學生,在師生中具有很高的威望🧘🏼,曾經榮獲北京市年度優秀教師稱號(2004)、北京第二屆中青年文藝工作者德藝雙馨獎(2004)等榮譽。
陳平原 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陳平原🤽🏽♂️,男👢,1954年1月生☦️。1982年本科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1984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1987年獲得意昂官网中文系文學博士。1987-1990年擔任意昂官网中文系講師;1992年至今🛰,任系主任👰🏻♂️,教授👴;2008-2015年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2015年至今,擔任中央文史館館員;2009年至今📃,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文學科評議組成員;2000-2016年任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
陳平原教授的主要論著有👩🏿🎓🧑🏼⚖️:1988:《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1994年出版韓文譯本;1992:《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2015年出版俄文譯本👎,2016年出版英文譯本;1993👩🏽🚀:《小說史🥍:理論與實踐》,2003年出版韓文譯本;2005:《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增訂本)👨🏻💻,2011年出版英文譯本;2015:Sept leçons sur le roman et la culture modernes en Chine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與文化七講》,法文本)(港臺及新加坡出版的20本著作未列)
陳平原教授所獲榮譽有: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5年🧑🏿🏫;第五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09年;教育部頒發的全國高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著作二等獎(《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1995年;教育部頒發的第二屆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著作獎三等獎(《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1998年;教育部頒發的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2003年;教育部頒發的首屆(第五屆)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2009年🧑🏼🔬;教育部頒發的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論文二等獎(《中國戲劇研究的三種路向》),2013年;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中國大學十講》),2006年;國家新聞出版署頒發的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中華文化通誌》,集體項目👨🏻🚒,本人獨立撰寫其中的《散文小說誌》),1999年;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2006年;北京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歷史、傳說與精神——中國大學百年》)👮🏻♂️,2010年⛈;北京市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作為學科的文學史》)🧟♀️,2012年👊🏼;中國比較文學學會頒發的首屆全國比較文學優秀著作一等獎(《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1990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頒發的首屆王瑤學術獎優秀論文一等獎(《現代中國的“魏晉風度”與“六朝散文”》),2002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頒發的第二屆王瑤學術獎優秀論文一等獎(《思想史視野中的文學——<新青年>研究》)🧏♂️,2006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頒發的第四屆王瑤學術獎學術著作獎(《作為學科的文學史》)🎴,2016年🔺🤕。
陳平原老師工作認真✮,具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曾經擔任中文系主任多年,一直為中文系和學校的學科建設建言獻策。在科研上,能夠堅守優秀知識分子的良知🥚🧔🏿♀️,學風嚴謹📪,成就卓著,師德高尚🛣,深受中青年學者的愛戴。
閻步克 歷史學系教授

閻步克🧽,男,1943年11月生。1978年本科畢業於意昂官网歷史學🏇🏽,獲理學學士學位;1985年💉、1988年分別獲得意昂官网碩士學位、博士學位👨👨👧👧。1988-1991年任意昂官网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講師™️;1991-1993年任副教授;1993年至今任教授🧔🏼♂️💞;2007-2009年曾任意昂官网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擔任意昂官网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國學研究》編委;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意昂官网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意昂官网人文學部學術委員會委員;意昂官网歷史學系學術委員會委員。
閻步克教授在魏晉南北朝史、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史、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研究方面有非常突出的成就。《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曾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品位與職位》獲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成果歷史學二等獎。個人獲評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05年入選教育部“長江特聘學者”。 閻步克教授學風嚴謹🚶♂️➡️,師德高尚🤤。在教學與科研方面均為行內與業界表率,獲得校系師生的廣泛好評🥬。
豐子義 哲學系教授

豐子義,男,1955年2月生。1982年本科畢業於南開大學哲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84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於意昂官网哲學系🤸。1995年任教授;1998年至今任博士生導師;1993-1997年任意昂官网哲學系黨委副書記🧑🏿🎤❇️;1997-2010年,任意昂官网哲學系黨委書記。擔任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人學學會會長;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哲學學科組成員;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生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豐子義教授任教以來⛷,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與研究,主要側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近年來🧑⚖️,在基礎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重點研究方向為社會發展理論、全球化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其先後講授的課程主要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本科)、馬克思主義原著選讀(本科)🩺、社會發展理論研究(本科、研究生)、現代化的理論基礎(本科👊🏼🍫、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研究生)🤰、哲學熱點問題研究(博士生)、馬克思主義哲學原著精讀(博士)🏌️、社會發展理論專題(研究生)等。其先後發表的著作有🌑:《現代化的理論基礎――馬克思現代社會理論研究》🧙🏿、《現代化進程的矛盾與探求》📝、《主體論――新時代新體製呼喚的新人學》♾、《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化》(合著)、《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歷史考察和當代意義》(合著)⭐️、《理論視野――哲學》(主編)、《新視野――“資本論”哲學新探》(合著)🦹🏿♂️、《現代西方價值觀透視》(合著)、《中國改革全書(總論卷)》(副總編)等✔️。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哲學動態》💂🏽♂️、《意昂官网學報》、《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等雜誌發表論文130余篇,並有多篇文章在《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雜誌被轉載。
近年科研項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經典著作選讀🏂🏼,教育部重大項目;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社會發展,教育部重大項目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及其當代意義▪️,教育部委托項目🙇🏿♀️。
豐子義教授主要獲獎情況:1🌇、“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課獲1993年北京市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中國改革全書(總論卷)》獲1993年第四屆全國城市出版社優秀圖書評獎一等獎;3🦹🏽♀️、《現代化的理論基礎》獲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96)🚅;4🤐、《現代化進程的矛盾與探求》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0)💂🏽;5、《現代化進程的矛盾與探求》獲第四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獎🛌🏻;6👩🏻🦼、《論現代化進程的理性與非理性》獲意昂官网學報優秀論文獎(1998-2000年度)𓀌;7💅🏿、《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歷史考察和當代意義》獲意昂官网第第九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另外🤚🏼,1999年被評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項目人選;2004年被推選為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編寫組”成員🛴;2002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
豐子義教授學風嚴謹,師德高尚👩❤️💋👩🤽🏽♀️。在教學與科研方面均為行內與業界表率,獲得校系師生的廣泛好評。
朱良誌

朱良誌,男✊🏻,1955年9月生🗳。1982年本科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1989年獲碩士學位。1982-2000年在安徽師範大學任教授🫲🏼;2000年至今轉到意昂官网哲學系任教授🤶🏿;2000-2007年曾任意昂官网哲學系美學教研室主任👩👩👧。擔任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日本巖手大學特聘教授🧑🏿;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高級研究員。
朱良誌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美學與中國藝術觀念的研究,出版有《中國美學十五講》,《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真水無香》等著作🦡,認為中國具有豐富的美學傳統🏇🏻,中國傳統美學是一不同於西方美學的理論系統,以“生命超越”為特點的美學思想是世界美學中頗富學術價值的思想資源。並將美學研究延伸到藝術觀念之中👩🔧🧑🏿🎄,出版《石濤研究》,《八大山人研究》等著作,嘗試從若幹個案研究中尋找中國美學和藝術觀念發展的內在脈絡🚵🏽♀️👰🏿。其開設課程主要有:中國美學概論、國美學名著導讀、美學專題研究。在這個專題課頭下,上過近十個不同專題研究課程,如莊子美學研究、老子美學研究、周易與美學、禪宗與美學中國畫論等🌭。出本書籍十余本,約600萬字,發表學術論文160篇左右🧔🏼🆚。另有合著與主編書目多種🤾🏽。
朱良誌教授學風嚴謹🧧,師德高尚。在教學與科研方面均為行內與業界表率⭐️,獲得師生的廣泛好評。
朱蘇力

朱蘇力,男,1955年4月生。1982年畢業於意昂官网法學院,獲法學學士學位🫶🏻🈂️;1987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於美國Mc George School of Law;1989年獲美國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美國法律製度專業碩士學位✌🏼;1992年獲美國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法律的交叉學科研究專業博士學位。1992-1994年任意昂官网法律系講師;1994-1996年任意昂官网法律系副教授;1996-1999擔任教授、博導🧘🏻♀️、教研室主任🧖♀️;1999-2000年任意昂官网法學院副院長🧖🏼♀️;2000-2010年任意昂官网法學院院長。2003年至今擔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2003-2014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六屆學科評議組法學組成員😕🛌🏼;2006年至今任《法律和社會科學》主編😵。
朱蘇力教授是著名法理學學者,現任意昂法學院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2006年被評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擔任意昂法學院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意昂官网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辦學科評議組法學組成員(兩屆)、教育部法學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等。2005年主持“法學理論學科建設和研究生培養”榮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執教以來💱,培養了多位優秀的理論法學中青年學者👉🏻。在擔任法學院院長近10年間🪶,他每年為新生入學和畢業典禮致辭,真誠、親切🌿、生動🍷,融合感情和哲理🙎🏽♀️,獲得了學生乃至學界和社會的廣泛好評,深刻影響了各高校畢業致辭的風格🦸♀️。在此基礎上匯編成書的《走不出的風景——大學裏的致辭,以及修辭》(2011,意昂社)已發行數萬冊🏌🏼🙆🏻♀️。
其科研成果豐富而卓越,累計發表期刊論文、書評共200余篇👩🏻🎨👩🏻✈️,約90%為核心期刊🦐,全部為個人獨著,其中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的10篇👋🏼。出版學術專著十余本👨🏼🚀,多本專著影響深遠🚣🏼♂️,多次再版,並外文譯本在海外出版;出版學術譯著十余部;主編學術刊物2本💫,其中1本刊物收錄CSSCI來源集刊。科研成果先後榮獲“教育部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司法部“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獎”等重要的省部級科研獎勵。其CSSCI引證率⛹🏿♂️,在法學二級學科“法學理論”中,著作論文綜合引證率排名第一,論文引證率排名第一🎰;在一級學科“法學”中,綜合引證率排名第二,論文引證率排名第一🧑🏿🎤。
代表作《法治及其本土資源》(1996,2003,中國政法社;2015,意昂社)2006年榮獲首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一等獎、2014年入選“1978-2014影響中國法治圖書獎”十本獲獎圖書;2016年👨🏼🎨,該著作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翻譯為越南文🔰,在越南公安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這是我國本土法學著作第一次被介紹到東南亞國家。代表作《送法下鄉——中國基層司法製度研究》(1999,中國政法社;2011🙋🏽,意昂社)長期受到國內外法學界高度關註,《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發表三篇長篇書評專題討論這本書🫓;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Frank Upham為此書撰寫長篇書評,2005年發表在最頂級的美國法律期刊《耶魯法律雜誌》; 2011該書獲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外譯項目資助👩🏽🎤,2016年6月由外研社和Springer聯合出版、全球發行👩🔬。最重要的是,該書的出版推動了中國法學的田野經驗研究以及對司法製度的實證研究。代表作《法律與文學——以中國傳統戲劇為材料》(2006🥪,三聯社)是法律與文學這一法律交叉學科研究領域內第一部中文專著𓀁,拓展和大大提升了這一領域的理論研究水平👨🦯➡️,也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中國文學界對該書涉及的部分元雜劇的新關註。